凡是喜好哲学或中国传统文化的人,都绕不过老子。不论是他那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身世,还是他那博大精深、内涵丰富的五千言,几千年来,一直让人着迷。
前些天在平遥中医院办公室,看到办公室一个小青年的桌子上放着一本打开的《道德经》。回来后我看了一下书柜中的《道德经》,那是我1990年买的,也就是说我也是从二十多岁时开始接近老子的,快二十年了,每一次放下,又再一次拿起,从开始的好奇、一知半解到今天逐字逐句的反复咀嚼,对于我这样一个爱好哲学和传统文化的好文之人来讲,老子带给我诸多启迪、诸多享受。
关于老子其人其书,我看过很多文章、书籍,也曾和老魏多次进行探讨、争论,但我的一些认识却与他们不同。
关于老子其人,人们一般采用司马迁《史记》的记述。但是,就是这个司马迁,在寥寥453字中,他却给出了我们三个老子。这说明在2000多年前老子其人已经是个谜了。至于正义硃韬玉札及神仙传中的老子,我更是姑妄听之了。甚至连老子的姓都有“李氏女所生因母姓也”和“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”之歧说。看来,历史的真实已经随着历史而湮没在历史之中了。以至于冯友兰在撰写《中国哲学简史》时这样表述到:“一个是老子其人的年代问题,另一个是《老子》其书的年代问题。两者并没有必然联系,因为完全有可能是,的确有个名叫“老聃”的人年长于孔子,但《老子》这部书却成书在后。”
更有甚者,五代时的一个宰相,名叫杜光庭,依据佛经的义理,写了很多道经。其中有一部叫作《老子化胡经》,说老子到了印度以后,摇身一变,成了释迦牟尼。在佛教中,也有些伪经,说中国孔子是文殊菩萨摇身一变而成。类似无稽之谈,古往今来,不可胜数(有一说,后世对于没有事实根据而胡凑的著作,叫作“杜撰”,即由此而来)。但好笑的的是,时至今日,这样的人还有。老魏就认为确有一个神通广大的老子,他认为老子不是凡人,并依据《道德经》21章,认为老子就是看见了道:“道之为物惟恍惟惚。惚兮恍兮其中有象。恍兮惚兮其中有物。”而且还分析说,在那个时代能写出这么了不起的本书,说明老子不是凡人,是神。
关于老子其人的这些说法,不管最后的结论如何,但有一事实,他的生死是“不知所终”,查不出结果的。但我的基本观点是:老子是人不是神,老子应该确有其人,他也是一个类似于孔子、列子的思想家,仅此而已。至于《老子》一书也应该是他的作品,但老子所著之《老子》非今日我们所见之《老子》,今日我们所见之《老子》是在老子所书的《老子》的基础上,经过很多人不断修改增益的一个版本。
说到《老子》其书,随着近年大量的考古发现,加之历史上的一些解喻,我们应该可以确定这样一个事实,即《老子》一书一直在变化中,我们尚难窥其原貌。
我是从通行本开始接触《老子》的。后来看到了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《老子》甲、乙本,甲本文字,不避汉高祖刘邦讳,可证明它是刘邦称帝以前抄写的。乙本避刘邦讳,但不避惠帝刘盈、文帝刘恒讳,可知它是刘邦称帝以后,刘盈、刘恒为帝以前抄写的。甲、乙本皆分二篇,乙本篇末标出《德》3041字,《道》2426字,合计5467字。甲本尾题残缺不明。两本都不分章次,且上篇为“德篇”,下篇为“道篇”。由此我推断分章次第、把“道篇”置于“德篇”之前以及题名《道德经》应该都是后人所加。
后来我看到了韩非著《解老》、《喻老》,发现《解老》、《喻老》中很多文字与通行本不同,有的甚至截然相反,如通行本中“故失道而后德。失德而后仁。失仁而后义。失义而后礼。”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及韩非的《解老》中却是“失道而后失德,失德而后失仁,失仁而后失义,失义而后失礼。”这样的差异还有很多。由此可知,我们现在的通行本至少是在汉代以后被修改了。但《老子》一书妙就妙在这种截然相反的文字表达竟然让人感觉都是很在理。
再后来我还看过《老子想尔注》。及至郭店楚墓竹简本《老子》的发现,更加坚定了我的看法,即:老子确有其人,是人不是神,《老子》一书系老子原创并经后代人不断修改增益而成,《老子》一书成书之初就吸收了很多前贤思想(如《列子》卷一:《黄帝书》曰:谷神不死,是谓玄牝,玄牝之门,是谓天地之根,绵绵若存,用之不勤。可知《老子》此语亦引自《黄帝书》,这种例子很多),《老子》可谓一本集大成的哲学巨著。
评论